▲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察言观色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哭穷的国家有发展机会,这句话用来形容日本很是合适。在经历战争后的日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展起来,但这个国家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快速的把国家经济发展起来。
在很多方面,比如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人的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的积极追求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光靠产品质量稳定还不够,不遗余力发展高科技,才是日本能持续富裕、落而不垮的秘诀。
——电商观察 木子
正文作者王祥伟,附自逻辑斯蒂微信公众号,作者张若愚。
众所周知,自从日本于1990年1月股市崩盘,开始埃弗顿客场逆袭,冲击榜首无往不利了“失落的10年”,又经历了“失落的20年”,目前还在步入“失落的30年”埃弗顿客场逆袭,冲击榜首无往不利;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还超越了日本;相比中国风光无限的BAT们,传统日本的知名企业亦让人感觉黯淡无光;日本似乎已经江河日下。
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名列全球第二
然而,日本真的失落了么?我们能看到,即使“失落”了25年,2015年世界GDP排名中,日本仍然名列全球第三;同时,从90年泡沫破裂开始,日本人均GDP竟然还继续快速上升,直到去年,仍高于90年的水平。笔者上个月去日本考察游学时,日本社会的发达与井然有序、民众的有礼友善、生活的安详和谐,丝毫没有让人感觉有一点“失落”,许多方面,仍让我大天朝感到汗颜。可见,日本并没有我们印象中如此“失落”。
日本人均GDP在泡沫巅峰后还有较大上涨
实际上,让全球甚至是本国民众感觉到“失落”的背后原因,是日本政府实行“哀兵之策”,通过媒体的渲染与炒作下刻意追求的结果。除了日本人低调内敛与危机感重的性格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哭穷可以给日本带来好处。
上世纪90年代股市崩盘后,日本贸易谈判代表注意到,外国对待日本的态度神奇般好转。日本在二战期间与大泡沫期间由于过于张扬得到过惨痛的教训(例如在80年代引起国外嫉妒,并引发西方要实行保护主义的狠话),并且在“失落”后,欧美贸易谈判代表纷纷对这个“沉沦的巨人”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日本贸易谈判代表很快学会博取别国同情。这个策略似乎对华盛顿特别有效,素有骑士风度的美国官员坚信,别人跌倒了不应再踢上一脚。
于是我们会发现,当日本出现不好的经济指标时,日本官员与媒体就会大肆渲染,但是如果有好转或任何其他好的方面,日本就不怎么吭声了。最后甚至导致美国这个经济宿敌将矛头对准中国,在经济贸易领域与国际各大经济组织一道对中国进行各种刁难。
爆买日本
去年,“爆买”成了日本的年度关键词。上个月在日本游学时,虽然是淡季,但中国人俨然已“占领”日本;在各大知名商圈,都醒目地用中文标示能用银联甚至支付宝进行支付,店里、商场通常都有中国人店员,每个中国游客都大包小包地把日本货品往家里扛。
日本的店铺、商场、生产产品的企业老板都笑了,反观中国老板,同样是开店铺、商场、生产产品,目前许多都在经历倒闭、破产的折磨,以泪洗面。中国的老板们在感叹时运不济的同时,是否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为何不管失落了多少年,日本产品还是如此有品质,而牛气冲天的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远没有日本产品如此受信赖与欢迎?
微笑曲线vs武藏曲线
由台湾的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目前被中国商业界奉为圣经。理论指出,产品业务流程中,中游的生产制造是利润率最低的,而前端的科研、设计与后端的销售、服务,具有高额利润。
于是我们看到,奉行微笑曲线理论的中国商人们,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全都在搭平台、建生态、炒概念,小米、乐视等互联网大拿发明了各种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把微笑曲线的后端发挥地淋漓尽致,没上市的估值高企,上市了的随便搞个发布会股价就会被同样疯狂的资本炒翻天。
但是,中国的商人们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以核心部件用日本产品为荣,以此为噱点,标榜为产品的卖点。比如手机厂商们以用索尼的镜头为荣;而将自家产品定位为“新国货”的小米在不久前推出的米家签字笔当中,就以笔芯是瑞士进口的、油墨是日本进口为产品的核心卖点。
毋庸置疑,日本产品的品质,“值得信赖”,追求极致的产品质量,是日本商业界矢志不渝的目标。他们奉行的不是微笑曲线理论,而是索尼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的“武藏曲线”理论。该理论的结论与微笑曲线完全相反,即制造环节可以创造更高额的利润。武藏曲线的实现,依靠丰田提出的“精益生产”管理理论,将制造环节生产成本降至极限,但同时还能保障产品质量。
并不是说中国商业界就应该抛弃微笑曲线,转而去拥抱武藏曲线。但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学习武藏曲线理论,将制造环节由于管理水平低而导致远远没有体现出来的应有的利润体现出来。
转向TOB
奉行武藏曲线的日本产业界,凭借稳定、高质量的产品,在这失落的二十年当中,普遍转向了TOB市场。我们通常只注意到了各大知名日本品牌的TOC产品,然而背后,日本的产业界却已经在全球的各类产品当中垄断了各个核心关键部位。
多年以来,遇到一点政治事件,中国某些民众就喜欢抵制日货,殊不知,我们的平常生活早就难以离开日本产品。比如德国大众汽车的一个关键空调组件,全球80%以上的产能都是日本昭和公司提供的;世界上大部分衣服的拉链,都由日本的吉田拉链提供;各个电视台的广播设备,包括采集、编辑、录制设备,百分之九十九是索尼的Betacam系统和松下DVC Pro系统;欧美国家高端产品的各类零部件,许多都来自日本供应商,等等。
日本人凭借匠人精神,“十年磨一剑”,将各类产品打造成科技含量超高的精品,占据先进零部件、材料或精密设备此类核心的位置。消费者看不见这些东西,但若缺了它们,当代世界就无法运转,不夸张地说,如若日本从中国全部撤资,不卖给中国商品和资源,中国经济会遭受重创。日本产业界真正做到了让人们接受它、喜欢它、离不开它,当世界都离不开日本的时候,日本就算“失落”了,也不会垮掉。
发展高科技对于社会的意义
我们在日本游学的过程中,惊叹日本基础设施之完善,不管是在多偏远的农村角落,都井井有条,干净清洁;日本高速路旁随意一个服务区,放在国内都是高端配置,有图有真相。
日本高速路旁服务区
简单到一个普通的高速路服务区,细节到厕所,在处处都能够保持如此高水平的管理,是社会非常富裕且贫富差距小的象征。光靠产品质量稳定还不够,不遗余力发展高科技,才是日本能持续富裕、落而不垮的秘诀。
日本高速路旁服务区里的厕所
如果A国能生产各种高科技尖端设备,高科技往往是最难得到但又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需要的,那么其他国家不管A国汇率有多高都必须去购买A国高科技尖端产品,甚至可能用海量的本国货币去兑换A国货币把东西买回来。
高科技产业的强大程度,使得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汇率有着话语权,可以“坐地起价”,我们用巨款买A国产品,A国就可以拿着我们给的巨款横扫我们国内便宜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A国能用其高汇率去掠夺其他相对落后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再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让本国的国民都能相对其他国家过上富裕的生活。
反观刚刚结束了奥运但被吐得体无完肤的巴西,由于当年发现了油田和丰富的铁矿石、镍等金属矿物,加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巴西通过出口资源赚得盆满钵满,成为金砖四国之一,社会福利比日本还好,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因为去金融、零售、房地产、大宗商品贸易等行业能赚到更多钱,工作也会更轻松而体面。后来牛气冲天的巴西豪迈地夺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然而在获取举办权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加上没有工业的支持,使得巴西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在举办奥运会时,巴西已经满目疮痍。
所以,经济学里的比较优势等各种原理,是提出该原理的经济学家为了其本国利益而发明出来的,每个经济学科班的学生都知道那个生产上亿条牛仔裤去换一架客机的例子。然而我们的国家是明智的,在建国时就谢绝了苏联安排的比较优势分工,在所有国家都对我国进行封锁的情况下,咬牙切齿地发展出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目前已有相当多高端领域实现了突破甚至垄断。
然而中国商业界的总体氛围,还相当浮躁。在产品业务流程中,后端的营销、服务是难度最低的,中段的制造是相对有难度的,而前端尤其是涉及高科技的研发是异常艰难的。中国商业界大多喜爱在后端发力,我们看到的各类高调的互联网公司与创业公司大多都是如此。
麻烦的是,由于中国商人敏锐的商业嗅觉,当出现了一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商机,并且又发现不用花大量时间与力气去研发这类苦功夫的时候,他们便会扎堆而上;那么商人们会发现,如果想出来一套“打法”,没做多久周围就会充斥操着同样“打法”的人,于是各方借助同样热血沸腾的资本方烧钱,寄希望看谁钱多能烧成老大,最后往往烧出泡沫。有泡沫就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从去年开始,迎来了资本寒冬,根据IT桔子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分析报告》显示,从2015年底至2016年Q2,已有近1000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倒闭。
前段时间有一段话被广泛流传:
中国受到极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们,聚集在被称为‘创业导师’的中年男人们周围,一起彻夜不休地燃烧生命,只为了在一轮又一轮如何送菜送饭、洗车洗脚、美甲美容、搭讪艳遇、借高利贷、联结窗帘和电冰箱的挑战赛中搏出更好的名次,然后击鼓传花,快速传给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头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骨子里并不是商人,而是geek(极客),热衷于创造新奇的事物,热衷于解决难题,热衷于在某个极细分的产品上把质量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极致,这是geek的天性……科技,在这一刻,非常残忍地拉开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于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在科研上追求极致、不搞花哨动作的华为,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NO.1(全国工商联于2016年8月25日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登上榜首),而某个当年被人们捧到天上的互联网公司,跌下神坛,其主营业务还落后于华为其中一个小业务。
中国未来发展要依靠的核心,不是电商,不是社交软件,不是O2O,我们最爱学习的榜样——美国的国家基础也不是由现在看来风光无比的Google、Apple、Facebook支撑的,而是通用、陶氏、杜邦、波音、英特尔、德州仪器等高端工业构建的。相比美国人,不太高调张扬而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研究科技、打磨工艺的日本人,更是如此。
笔者在此预言,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人将会把这失落的30年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向世人展示,从而引爆更加广阔的市场,重新回到高增长的发展之路。我们不应以我们拥有多少市值排在全球前列的互联网公司而沾沾自喜,不应被日本政府那具有心计的宣传所误导,而是应该未雨绸缪,老老实实发展“硬功夫”,方能拥有能“掠夺”其他国家财富的核心竞争力。
延伸阅读:1991:东京地产崩盘始末
故事开始于有人提起26年前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夕,把东京圈的房子全卖了能买下整个美国。然后有人计算了中国版:将北上深的房子全卖了能买下半个美国。于是很多人把这当成个段子,甚至还有人觉得这证明中国房价还有上涨空间。
其实这些比较顶多当个参考,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全球化从二战后就已经开始了,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是分工,少部分是竞争。当在某个领域竞争不利,就会自然改变生态位。譬如中国此刻面临的改革转型。
其实并没有谁真的在走谁的老路,并不是说在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的点位,中国也一定会破裂。没那事,有可能早有可能晚。何时触发那个机关,那个大家觉得自己高买了资产,竞相抛售的滚雪球现象,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智状态。当然历史数据会对集体心智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但并非绝对的。
咱们之前有一期聊过共同知识的话题,到这里就用上了。凯恩斯就认为,市场价格表现就是共同知识造成的。当年荷兰一颗郁金香花球能换二十间荷兰大瓦房。在这个阶段,郁金香培育成本的共同知识占比已经很小,而对需求乐观估计已经统治了所有人的意识。要判断此时此刻中国楼价到底走到哪一层楼?能不能摔死人?是很难的。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共同知识中不同因素的占比来推测。一般来说,共同知识中房屋建设成本和房屋总价与GDP比值这些常识因素,越来越少直至几近消失,就说明已经非常临近破裂的时刻。市场总是这样,一开始每个人都算小帐,觉得房子太贵根本不值这个钱,逐渐到开始认同价格高有高的理由,再到后来已经顾不上许多能抢上就不错了,最后一定数量的人忽然醒悟——这个房屋投资横看竖看都不合适,如果不及时卖掉就有可能赔掉裤衩……于是触发滚雪球机制。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6年前日本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泡沫的形成
很多网文都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锚定为日本经济的拐点,其实这是很粗陋的想法。因为1985年后日本房价是加速升高的,拐点是1991年才到来的。这中间隔着整个“五年规划”呢。如果不是现在的人以“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身在其中的日本人怎么可能想到日本经济会从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生活在1985年-1991年之间的日本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日本经济只会更好,“不买房再等30年……”(谁知道是买了房后悔30年)。反过来想,我们其实也没办法知道此时此刻——2016年的中国楼市会是历史上的哪个阶段。
咱们不以阴谋论最喜欢的广场协议开头,咱们就以日本战后的几个主要红利开始。
1、第一个红利:婴儿潮
日本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被美军数以万吨的炸弹和两颗原子弹几乎打成的月球表面。因此人口像经过二战的大多数国家一样,有一个集体生育回补缺口的阶段,这就是婴儿潮。婴儿潮苦了一代日本人,而这一代日本人却为日本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人力成本低廉,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服从,必须要努力工作(同期中国婴儿潮的那批人却不事生产,跑去砸文物)。
2、第二个红利:美军进驻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外国驻军绝对是丧权辱国的大耻辱。这是没错,但谁让丫日本是坏事做尽的侵略者呢,所以美军进驻就相当于假释阶段,得被人看管着生活。这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因祸得福。因为此期间接连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地区动荡,但是都跟日本没关系。同时由于美军进驻也没有谁会去惦记着打日本。 这样等于是被隔离在战后的局部冲突之外。对于资本来说这就像一个天然避风港,外资就会大量涌入。
3、第三个红利:科技
这一条应当说也是因祸得福。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土地和资源匮乏,自古以来就贫穷多战乱。所以日本想要发展就两条路,打出去和卖出去。打出去这条路就是侵略亚洲,建“大东亚共荣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战败,成为全世界唯一挨过核弹的国家。所以战后的日本就剩一条路了——卖出去。此时的日本商品面临着带头大哥美国产品的打压。其中机会就在于,美国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选择很多。而日本只有在商品上打败美国这一条路可走。因此日本很早就定下了科技兴国的路线。也许正是别无选择的环境,迫使日本人非常努力的提高教育和科研,共出了21位诺奖得主。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侵袭全球。
日本第一个诺奖得主——汤川秀树
4、第四个红利:中国崛起
你米兰体育没看错,中国绝对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助力。80-90年代是是这样,往后可能还会来一轮。日本虽然在二战时以中国为后盾与美国争霸的算盘落空,但是在日本商品与美国的“新太平洋战争”中,在中国为后盾的支撑下完爆美国,把美国汽车业都打到姥姥家去了。因为80年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一切都匮乏,家电更是没有能力生产。日本的高附加值家电输出到中国,扩充了企业力量,更有资本支撑科研,从而得以与美国一决高下。广场协议,其实是美国认输的表现。
谁还记得当年的东芝电视机
5、最后一个红利: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也是红利?是不是很毁三观?事实上,战后美元以黄金储备背书的美元输出到全世界,支撑欧洲和日韩复兴以拒苏联 。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坑苦了美国。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和日本都利用这个机制抽空美元。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保持强势的信用,但强势美元是美国制造业的噩梦,美元都输出到国际买东西了(主要是日货),买美国货的就越来越少。很多企业要破产,美国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美国就像一个败家子,只买东西不卖东西,钱往外送赤字扩大)而这个发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国财长助理哈里·怀特后因被找到是苏联间谍的证据而遭调查。此时的日本真是春风得意,以弹丸之地的岛国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广场协议是美国财长布鲁梅萨跑去跟德国和日本商量,求他们带头在市场抛出一部分美元,令美元贬值,好提振美国的出口,缩小逆差。结果市场马上发生了过激反应,人们拼命抛售美元,美元跌幅最高达到41%。(这是谁做空了美元?)而日元因广场协议涨了大约20%。这下好了,日元强势了,美元换成日元,等美元跌了再换回来就会赚钱……在这五年里,连美国人都会认为自己被日本人耍了……
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最后一个红利快速提升了日本经济内压,最终引爆了泡沫,瞬间将前面几个红利全部转变为噩梦。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是被撑死的,而非饿死。这块我再浅显的解释一下:假设你的收入由工资、奖金、投资股票的回报组成。通常这几种收入都是交替到你手里。我们普通人的经验是钱永远不够花……假设你有一段时间特别走运,工资发了、奖金double了,加上股市表现良好(这真是难得),然后你手里的钱忽然够花了,并且你也花了。
那么接下来的未来预期是什么?刚刚发过的工资需要一个周期再发,奖金短时间很难会double,股市八年一个周期……于是对于未来的一切预期就都是向下的。 然而你在三种收入的高峰合一的时候做出的投资并没有考虑到未来悲观的预期……比如你把这些钱买了一辆豪车,结果发现在常态下这款车的保险和保养费用都是一场噩梦。
广场协议那次著名的演讲
中国人对二战中日本的印象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弹丸岛国就想吞下偌大的中国。而事实上这种吃多了消化不良的悲剧在80年代的日本再次重演。
最后的疯狂
前面说的这五项红利,此时起了反作用。首先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美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日本无军备带来的稳定市场环境和中国新崛起的旺盛需求,以及对日本婴儿潮住房刚性住房需求的误判,彻底坐实了日本将取代美国的集体幻想。在贬值预期下的美元涌入日本进行投资(就像今天的中国人,因预期人民币贬值而狂换美元)……但是日本国土小、资源匮乏,那点资产一买就高了。
此时一个逆转已经悄然发生了。就是以日本的地缘天赋,绝对是应当牢牢占据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龙头位置。但是飞涨的房价,显然比花重金搞科研,精益求精的生产要省力的多。加上日元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制造业,搞外贸赚钱不如炒楼来得痛快!
连原本那些扎扎实实做生产的三菱、松下、索尼等巨头因出口事业的财报难看,不得不重金在东京拿地,大兴土木,来换取好看的报表。日本稀缺土地带来的高增值形成了巨大的海绵,吸走了本来用于制造业的资金。生产企业资金吃紧。1986年日本就发生了短暂的衰退。而日本政府错误判断了形势,认为是日元升值引起的流动性的紧缩,于是来了个大放水,降低了贷款门槛。结果巨量流动性非但没有惠及制造业,反而加上杠杆冲进楼市(是不是很眼熟?)。一些日本名人,根本不需要任何抵押物,仅凭“名气”这个虚拟资产就可以贷到款。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共同知识里已经将日本战后的基本国策忘得一干二净,也不记得城市化已经76%了,没什么人还生活在町里,没有什么人能给城市的楼房接盘了。东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东京的房子全卖了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要知道日本全国GDP是美国的一半,而首都的房价却能买下整个美国。东京的所有楼产总价值是东京GDP的200%。此时披着经济腾飞虚假外衣的投机扩张在支撑着日本。日本资产价格虚高,开始令资本溢出到海外。有钱的日本人飞到全世界买买买。扫荡各种奢侈品商店,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买下假的梵高《向日葵》……
这个虚假繁荣在1989年-1990年间到达顶点。日本政府发现坏菜了!因为楼市持续上涨,银行的贷款全部是用高价房作为抵押的……一旦楼价波动,会大面积出现坏账,不光楼市遭殃,而且连同支柱型的大企业都因在楼市过多的配置资产而将遭殃。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该给市场降温了,将利率从2.5%上调到6%。
其实日本政府错就错在不应当一下子叫醒所有人,你早干嘛去了?上调利率将所有在“大和崛起”美梦中的日本人同时叫醒了……万一自己以房屋存在的财富跌掉一半甚至更惨怎么办?婴儿潮人群“一生悬命”积攒的财富,将会一朝成土。这样的话早点卖是能减少点损失的。如此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囚徒博弈,如果第二天你不卖,别人卖了怎么办?加了杠杆买房的就会终生背负债务,或者直接破产到公园流浪……
于是那一刻终于到来了!
首先发难的是日本股市,1990年日本股市断崖式下跌,暴跌40%,近乎腰斩。所以第一个倒霉的是金融系统,那些持有日元资产的银行、投行,因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直接缩水。为了保住自己,他们必须抛出另外一些资产来获得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于是真正的流动性危机到来了,延迟支付屡屡发生。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进行裁员,那些昨天还月薪100万日元的高级白领,一下子就还不起房贷了。反倒是那些在这个节骨眼退休,卖掉资产周游世界的老人,到今天都是日本比较富有的人群。有些在日本经济的顶点兑换人民币来到中国,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过了一些年再兑换成日元回到日本,发现到中国十年等于没花钱……
而楼市大崩盘与1991年才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不动产市场相对金融市场反应更迟钝。要卖掉高价值资产是需要进行很激烈的心理斗争的。日本的老百姓还抱有一丝幻想,再等等,说不定只是暂时的波动,毕竟还有那五大红利支撑呢……结果这个暂时,一下就暂时了26年……至今仍然看不到尽头。
广告合作找 小倩 微信: 15021504683
软文约稿找 翠翠 微信: 18916121057
发表评论